這幾次的見習都有個共同的狀況,就是預估的人數和到場實際人數有落差,有時候還不小。


這次的狀況算是虛驚一場。


團隊發展的階段,是作為課程設計評估的重要參考,類似這樣兩天以上將PA活動安插於局部時段的營隊活動,如果能事先取得活動流程,對評估團隊發展狀況應該不無幫助,每個團隊都有每個團隊的特有文化,就算同是學生團體也各有因學校風氣而形成的文化。


從踏進學生活動中心開始,很明顯可以感受到氛圍的不同,感覺不像是走進學校,反到像是走進了某日系企業裡,今天的團隊成員來自於學校各社團幹部以及學生自治會等,無怪乎服從性高於一般的學生團體,不過如果不是課後進行討論 時 老師提起,我也不知道這樣的服從性背後還真的有一條名為「服從」的規章在推動著這樣的文化。


對活動嚴謹以及一絲不苟的態度,也可以從工作人員早在活動前三天就進行集訓,和臨場應對進退的表現看的出來。


暖身活動前,工作人員為我們準備的茶水到了分組活動時間會送進各組教室,等到分組結束這些茶水又各自由工作人員送回到集合場來,事情到了這裡已經算是意外,沒想到茶水送回到集合場後,工作人員又主動把每個水杯裡的冷開水重新換成溫開水。


這種重視細節的做事態度,怎能不讓人感到訝異?


引導者透過各種方式試探團隊(這次我才知道行話叫做:試水溫,受教!受教!),藉以評估團隊發展階段,如果沒有經過這個程序而貿然帶入課程,恐怕就是一個災難的開始。


這個已經進行到第二天的營隊,成員間的陌生程度其實還停留在第一天的狀態,因此老師是以暖身活動作為的課程開始。


原本計畫進行的課程活動也依序帶入,但老師並沒有將主題帶到原本設定的深度,應該是因為團隊的狀況還不足以去面對去討論這些超出現階段團隊能力之外的題材,甚至對於活動難度的設定,也做了一些調整。


齊眉棍進行完第一回合,團隊發現這件簡單的事情竟然不可思議地困難,當下就有人半開玩笑脫口說出:「我們放棄!!」「換下一個遊戲!!」,在討論上對於成員提出的想法,團隊的表現是直接選擇一個立刻動作,而不做更深入的修正和探討,除此之外提出的想法意見則沒有任何反應或回饋,這讓提出想法來的成員感到受傷。

到這個階段,團隊所給人的感覺其實仍然相當疏離,而缺乏溫度。


直到第二回合操作完畢,才引導他們提出更多主客觀的想法和意見,也有了初步成形的討論動作,成員間的隔閡似乎也因為這個看似簡單卻不可思議困難的事情有了轉變。


也許那是因為有了一點點「需要與被需要」的感受所使然,既然無法置身於事外,只好試著面對。


第三回合狀況持續改善,而任務也在這回合完成。


老師則是選擇在一個「好像就要開始」的時候結束這個活動,而把這份期待保留到接下來的大團隊活動裡。


Tower Building活動裡觀察到許多有趣的現象,因為不同小組間的競爭所演變出來的行為,簡直就是現實社會的搞笑版,不知道這群學生玩起合作連結或是Empowerment這些殘酷遊戲來時會是什麼樣子?


市場經理幾乎就要忘記自己還有其他重要工作,反而是滿場找人要泡茶聊天套交情,還有別的小組市場經理索性從隔壁小組的同學身上「騙」來一張身分卡片,打算混到隔壁小組去,各小組神秘兮兮把半成品蓋的密不透風,就怕其他組看出個什麼所以然,還有直接綁架別組總經理要求透露商業機密


每個任務角色都在這群學生的表演天份之下變成有鮮明職務個性的人物,而他們似乎也樂在其中,只是扮演總經理角色的伙伴,對於統整所有角色發揮執行效率這個重大的工作,還是茫然而不知道該如何抓出頭緒。


這很像有個名為SET的桌上遊戲(http://www.psuche.com.tw/SET_WEB/index.html)一樣,當你要決定一組SET的時候,你同時考慮到顏色、形狀、數量、填空這四個元素,只要任何一個元素沒有顧慮到,就不能完成一組有效的SET;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也是一樣,要具備看見整個產業的眼光,讓企業當中各部門的合作發揮出最大的效果,要具有通盤考量的能力,才能做出有利於企業的決定。


事實上,在香港「數學教育」第八期EduMath 8 (06/99)當中,一篇由 龍德義 先生所撰文的「兩個訓練領袖的數學遊戲」文章(http://www.fed.cuhk.edu.hk/~fllee/mathfor/edumath/9906/ 07l ung_ty.html)裡,就曾提出以SET做為訓練領導者的構想。


活動進行到這個時候,小組成員間的凝聚力已經比一開始的時候強烈了許多,對完成任務的企圖心也有了顯著的強化,不過可惜的還是在於後面可以反思的部份,依然是在時間的壓力之下,做了一個不得不的結束。


活動結束的討論,老師有感而發地提到在評估團隊狀況的時候,引導者的狀況也應該是被評估的一環,在許多不確定的因子當中,引導者也算是其中一個。

上次見習結束後一直思考著那四個桶子。


倘若真的其中一個結果是所有成員都能到最高分的桶子前把球丟入,獲得團隊的最高分數,如果引伸到現實環境當中,大企業是否願意讓小企業共享這樣的資源?但如果四個桶子因為分數高低各不相同,以進入桶內同色球為計分原則,雖然在完全投入狀況下總分不如分數高的桶子,但就其引申意義而言,是否更代表企業規模大小的差異,本身就會形成獲利不同的狀況?雖然獲利不如大企業,但在良好的競爭氛圍之下,企業的獲利其實是提升的。

同時也能達到整體成長的效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橘英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