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南區羅浮考驗營地由原本的烏山頭改為南大附中,原本設定的授銜Hiking路線也重新變更到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台南市。

四個小隊的探訪路徑各有不同,但仍不脫定位的「歷史」、「人文」主軸,其中兩條路線位在台南中西區,一條是安平,另一條則必須遠征到安南區的四草。

完成路線設定之後,緊接著就是路線的實地查訪探勘,這有助於活動設計更能貼近實際的狀況,其中的四草路線就是在實地的探查當中改變了原始「公車」的方案,改為「單車」。

安平分駐所旁由民間企業捐助的免費單車,成為這次的活動設計一項有趣又實用的素材。

為了符合府城的歷史風味,「指示信件」的設計上也一改過去採用信件的方式(事實上採用原來的信封加信件方式也無不可,只要在精緻度上再做一些加強和設計也能夠呈現出另一番風味),從參訪的廟宇「靈籤」當中得到靈感,於是將指示信件設計為「靈籤」形式,而當中「籤詩」的部份則必須蒐羅各個參訪景點的資料,針對該景點的特色、歷史,經過一番彙整以後編寫出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指示籤詩」。

這四句籤詩將成為隊員判讀下一個「指示位置」的重要特徵描述,籤詩的一旁會附上指示位置的名稱,在這裡所使用的是明鄭時期、清朝或是日治時期的「古地名」,至於到達該處所需要進行的參訪活動則是以「解曰」的內容呈現。 




 


這些靈籤都將被收放在一個小小的紅色錦囊內。

同時附上了參訪範圍的地圖,地圖共有兩份,一張是現代地圖,另一張則是乾隆時期的地圖,如果能夠對照兩張不同時期的地圖,應該會有一番滄海桑田的感觸才對,近日南部多雨,加上為了呈現出更多古味,於是將兩張地圖採用熱轉印方式印製到布料上,一則防水,二則讓隊員有不同的新鮮感。

毎次的Hiking必有的「錦囊妙計」,也改為「符袋」的外觀,裡面則是附上緊急聯絡電話以及備用的靈籤(避免萬一靈籤遺失或是散落,影響活動進行)。

另外就是一般旅行活動當中少會附上的急救包,內裝物其實簡單的很,不外乎OK繃、消毒棉棒、酒精、優點棉片等應急藥品,所以將這個急救包定名為「簡單的不得了華陀秘方急救包」,外面加上牛皮紙包裝和細麻繩,仿造出古代藥房藥包的質感。

因為做了許多改變,唯恐隊員無法適應,於是不得不針對旅行規則以及提示進行一番解說,於是另外編輯了一本名為「漫遊台灣府」的旅行說明書,當然也是仿造成古代的線裝書。










 


這些「旅行裝備」,都將在小隊出發旅行的當天早上被放到台南火車站的寄物櫃裡。

在南大附中出發當天早上,每個小隊只發給當天參訪、用餐的零用金,以及一份「中華日報」,小隊必須前往火車站寄物櫃取出「旅行裝備」的指示,就藏在報紙裡一份名為「翠竹餐廳開幕八週年慶」的A4傳單裡,這裡面有指示裝備的放置地點以及寄物櫃號碼和開鎖密碼等資訊。

這些不算複雜的變更和設計,就是這次9703期授銜羅浮的Hiking元件,Hiking的成功與否,路線的規劃或是活動的設計只佔了一半,另一半取決於參加者的「心態」。

服務羅浮的Hiking則不同於授銜,在我的認知裡,這兩個階段的羅浮對於Hiking的定義並不盡相同,授銜階段的羅浮,還沒全然擺脫行義階段對於Hiking的詮釋角度,甚至也還沒擺脫行義階段對於Hiking的應對態度,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有必要「化簡為繁」,把一些看似平常的元素,經過一番重新包裝,賦予不同的面貌,引起授銜伙伴的參加動機;然而經過授銜洗禮的服務羅浮,心態上有了一定的熟成度,因此在旅行活動設計上反倒應該「化繁為簡」,把一些花俏不必要的元素去除,讓他們去享受一段旅程。

於是服務羅浮進行了一場「沒有指示信」的Hiking,有的只是行前的簡報,手上的地圖和緊急聯絡資訊。

其他的,就靠他們自己。

某種意義上,這確實算是一種拓荒,只是這裡所拓的荒,是一條被「荒廢」的鐵道。

說來,授銜和服務所走的路,似乎也存在著某種程度對比。

保留與廢棄,建設與荒蕪

當時的旅行報告,如果能夠讓這兩個團群一同進行,應該會比分開來的更有意義。 






 

無論授銜與服務,臨行前所傳遞給他們的訊息不外乎:

 



享受一段旅程。

 



自己決定該做的事。

 



管理自己的時間。

 



回饋出一段關於旅行的故事,而不是報告。

 



從許多地方,我們希望擺脫掉「制式化」的運行模式,從而賦予羅浮夥伴更多想像以及發揮的空間,從給予「不完整」的旅行資訊以及小隊自主決定完成項目等作法上,由羅浮自己去補足資訊不足的部份以及自己決定哪些是「可以完成」和「應該完成」以及「嘗試完成」的項目。

這些決定的後果,由羅浮自己承擔。

事實上從這次旅行實際操作的結果來看,如果我們再不針對現行的訓練方式以及方向進行檢討,我們會扼殺這些年輕人該有的想像和創造力,複製出一個個標準童軍。

在這次活動上設計上,我們特別強調並鼓勵羅浮伙伴「親近人群」,把以往Hiking活動當中只是「過客」的民眾,透過活動的設計成為整個Hiking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成分,不論是授銜或是服務,都是如此;從而讓童軍活動出現在這個社會的「日常生活」當中,而非只是狹義地出現在「自己的生活」裡。

童軍想要被了解、被接受,難道不該先去了解人?接受人?

在安全的範圍裏,我們不提供過度「完整」資訊給伙伴們,包含服務旅行當中,那些「消失」的路徑、模糊的鐵道故事,或是授銜旅行當中,那些不知所云的古地名、不知所以然的籤詩內容,都有這一層的考量和意義存在。

於是,我們的羅浮伙伴走入人群。

雖然還不習慣,但有了一個開始。

南部人的熱情,不再只是一個形容詞,而是親身體會的經驗。 






在旅行故事(一般稱之為旅行報告)方面,是創造力以及想像力的具體呈現,我們的年輕羅浮,大多採用較為「安全」的方式去呈現他們的旅行。

或許是他們認為,服務員比較願意接受這樣的方式。

比較危險的原因是,他們只能想的到這樣的方式。

為什麼這些應該最活躍作富有想像力的年輕伙伴,會用這麼安全方式?是不敢,還是不願意,不知道他們可以有更海闊天空的方式去述說一段故事?

雖然有點老套,但我仍喜歡服務羅浮的故事開頭那段:「一段關於愛與勇氣的旅程」。

 


那至少讓人有了想知道的念頭。

 



還是只有1015分鐘的時間,讓羅浮伙伴覺得很容易就「ㄠ」過去?

要知道,未來你的客戶或是老闆給你介紹自己或是你的團隊的時間,可能連五分鐘都不到。

大部分小隊會配合當天拍攝的照片進行簡報,然而幾乎所有的內容都無法和影像結合,這突顯出的問題正是輕忽事前準備心態。

而結果,正是讓旅行故事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想像一下,你能不能有同時聽兩個人說話的能力和耐性?

當天陳述故事的伙伴說的是「一件事」,而當時被後呈現的影像卻是「另一件事」,這又如何能夠讓人「專心」聽你說故事呢?

我們的羅浮,顯然忽略的這個重要的小細節。

有個小隊很特別,用的是「表演」方式來說旅行故事,如果能夠在故事的起承轉合以及表演的精緻度上作要求,那將會更棒。

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過程,卻能夠突顯出羅浮的心態。

可惜的是,我們也常忽略掉這些細節。

 





部分的旅行指示內容,是希望羅浮伙伴針對一天下來的參訪過程,探討某些地方的觀光、旅行設計和規劃,但這些問題似乎都被忽略過去。

對於這樣的旅行設計,新鮮感是有的,但是對於反思以及深度的部份就顯的不足,這是在未來Hiking設計上所需要逐步補強的罩門。

在一本名為「未來在等待的人才」的書中,列舉出未來世界所應該具備的六種關鍵能力:

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

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三、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

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

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

六、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我相信,那也正是改變童軍運動的重要能力;而未來活動以及訓練上的方向,也應該是朝這個方向前進。

這將是一個高感度的時代。

這些都是這時代需要具備的能力,「成為一個健全公民」固然重要,但「成為一個能夠適應未來世界的健全公民」更重要。

至少那是個更「明確」的指標。 




 

童軍如果有能力培養這六大能力,童軍人才能為世界所用,童軍運動的推展才能有一個良性的循環,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樂於願意來這裡來修煉這些能力,也願意透過服務來深化這些能力。

你不能企求童軍活動會一直存在,當人們認為他失去應有的價值的時候,他會被自然淘汰,童軍活動如果無法與人群和社會有所聯結,那麼結果就是被人們遺忘。

昔日輝煌的糖鐵被埋入柏油路下、任憑荒蕪的鐵道,不也正是如此?

如果我們仍然死守著「童軍是一種生活」的個人角度,而不願放大成為「童軍就在人群裡」的格局,只是在天災人禍才大聲疾呼「童軍在哪裡」(就算出現,能幫的忙也很有限),那麼就不要怪世人不了解童軍的價值在哪裡。

一個旅行,其實可以看出很多事情。

旅行的意義,恐怕不只羅浮該思考,賦予旅行意義的服務員們應該要有更多的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橘英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