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pfscout1988/14/1160909803.jpg_###}
第1160-1161期的商業週刊,主題談的是「改變」。
在農曆年之前,商周和104人力銀行合作了「台灣人,你想改變嗎?」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有94.3%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最希望改變的項目前三名,分別是36.1%的「不抱怨,正面思考」、「每週固定運動三次,減肥又健康」以及「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
學者分析,台灣人的生涯規劃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李登輝人生」,第二是「失樂園人生」,第三是台灣目前的狀態-「低成就趨勢」。
所謂的「低成就」,本來是指學生在學習上面的表現低於能力範圍;但是到了今天,「低成就現象」已經擴大到社會大眾對自我能力的設限,容易放棄、猶豫不決、缺乏計畫、凡事力求簡化、做事拖拉、害怕失敗…,這些都是「低成就現象」的特徵。
換句話說,在這個「低成就現象」籠罩的社會裡,雖然有高達九成四的人想要改變,但大多數人最後還是改變不了。
法鼓山住持果東法師說,原因在於「因為人既希望新現象出現,另一方面又捨不下舊有的環境,害怕改變,一變動就惶恐不安。」
這一期的商周在書局都還能看的見,對於「改變」這個議題想要了解更多的伙伴,只需要不到100元的壓歲錢就能夠獲得寶貴的知識資訊,放縱多日的農曆年假,不妨透過這本雜誌探討的話題來讓自己好好整理未來一年的走向和心態。
周刊當中另有一篇名為「一年被裁員兩次的失業者告白」,是以第一人稱呈現的實際案例,例子當中的主角「阿傑」,在遭遇到兩次裁員的打擊之後,深切檢討分析了自己被裁員的原因,愈看愈發現,他所分析出來的原因竟然與時下我們自己的心態和做事態度有許多雷同之處,無論是已就業或是還在就學當中的伙伴,都有著這些原因的影子存在。
也許看看這個真實案例,你也可以思考「為何不趁現在將這些可能導致未來失敗的因子給一一去除?」而不是非得遭遇到切身之痛,才能深刻悔悟,或是一直怨天尤人下去。
被裁員兩次的失業者告白
整理者:李盈穎
六十五年次的阿傑(化名),畢業於長庚大學醫事檢驗技術系(現為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原本是一家大型外商醫療器材公司的銷售員。
阿傑負責北區業務,由於本科系出身,表現不俗:二○○八年業績超過公司目標三五%;一個人的成績是其他兩位北區業務的總和。因此,工作第一年,阿傑即領月薪六萬元。
沒想到,二○○九年一月的業務會議,阿傑中間離開兩小時,回到會議上,只見直屬主管用眼神將其他人支開,單獨找他。阿傑納悶:「早上不是已報告過年度目標與實行計畫嗎?」只見主管抿著嘴看著阿傑,眉頭深鎖說:「上面的人希望你走,你做到這個月底,薪水會算到二月底。你趕快安排一下交接事務……。」
主管轉身走遠,阿傑愣住了,身體冰涼,頭上像是壓了一個大石頭,有如被人突然呼了一巴掌。「怎麼會是我?」他想問清楚,但是他不敢。
他隱約知道自己在公司曾經犯過一些小錯,惹過一些麻煩,但不至於要被開除吧!他拚命回想,也許是某一天在主管前說錯話呢?那也不可能變成這麼嚴重吧!
一月底離開後,阿傑因著在外商的成績單,找到一家台灣公司的職缺。但才工作半年,公司財務危機要縮編人員,○九年八月,阿傑與同期新人都被資遣。
○九年十月,機會再度上門,阿傑準備去新公司面試。出發前,阿傑知道兩次的資遣必定是對方詢問的焦點。他想:「我要正視我的問題,不會有人為我改變,我需要自己先改變。」
於是,他把自己關在家裡一星期,把昔日主管、同事說的每句話、每個評論都回憶一遍;他打開Outlook裡的信件備份,查看所有溝通流程。然後,他拿出一張白紙,中間畫一條線,把自己的優點、缺點全寫上去。
結果,阿傑被錄取了。他感覺自己煥然一新,因為,他真實面對自己的過去。回顧以往,阿傑檢討自己為什麼被裁員。以下是他的真情告白:
過去不夠認真,產品也懶得搞懂
我是本科系畢業的,在產品專業上,一下子就熟悉了。○八年我如願進入第一家外商,結果○九年過年前,主管竟告訴我,我被開除了!我非常不能接受,比我專業差、業務能力差的人都沒事?為什麼是我?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沉澱,我又經歷第二段台廠工作的打擊,我開始想,是否我這個人出了什麼問題?我開始面對真正的自己,有一些檢討。
首先,我缺乏虛心。由於之前的外商工作做得不錯,工作的第一天我隨手翻看產品目錄,就覺得很簡單,一下子就明白要怎麼推銷。而且既然有目錄,客戶問的時候再查就好。
但其實產品有很多「細節學問」,這件事是長官後來要考試,我熬夜讀了一星期才知道其中差異非常大:同一款產品,可能會因為型號差了一點點,價格差了好幾倍;也有產品是兩個長得極相似,但功能超不同。一開始我的態度是輕率、不以為意的,就種下長官對我的觀感評語是「氣焰囂張」。
不重細節,報表遲交、內容敷衍
其次,我是一個怕麻煩的人,也不注重細節。像是每星期一以前要交的報表,我常在星期一早上才交;有時若又去跑客戶,甚至要到下午才交得出來。這種應急交出來的報表,長官一看就知道我在敷衍,我當時還自以為聰明。
另一件事,我記得有兩個晚上,下車時忘了帶手機,結果剛好我負責的醫院都在找我,長官叩不到人,只好幫我解決問題。事情過後,我心裡雖然歉疚,但僅輕描淡寫向長官謝謝。現在想起來,長官不需要我的謝謝,他應該需要我的檢討,保證不讓同樣的事再發生。
目中無人,仗著專業要他人配合
這兩個例子,透露出我有一種驕傲,這種「味道」,每個人都聞得到。同一批進用的同事專業不如我,但他們很努力,讓人感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我是有功勞的人,我以為有功勞就是一切,後來我才知道,同事都覺得我「目中無人」。
最後是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與長官的溝通常用電話,但其實這是最下策,我應該要與他常碰面討論,當時就「懶得約」。在電話裡,很多事我以為「我已經回報了」,但其實長官只收到片面資訊,很難做決策。也因為溝通不良,我寫報表就特別被挑剔,那些與長官有很好溝通的,我看過他們的報表,寫得很簡略也過關。現在回想,有好的溝通才是關鍵。
再來是與內部人員的溝通。我們業務個性是外向的、衝的;內部人員的特質剛好相反。我們偶爾會遇到一些問題,像是某個產品庫存不符、弄錯品項要重送、報價錯誤,都需要內部人員協助。我仗著自己是「賺錢單位」,覺得內部人員應「全力支持」,溝通的方式比較直,口氣也常一副「理所當然」。
長久下來,沒事情就算了,一有狀況,我發現內部人員並不會「挺我」,他們可能會大聲嚷嚷對我的直屬長官及總經理說:「那個阿傑又出包了!」
別人犯錯時,內部人員都會幫他們善後,讓流程繼續;但我犯錯就被放大了,他們一點都不想幫我。
就這樣,我與同事、長官之間的信任,越來越弱,他們覺得我沒有辦法融入公司文化。我的專業能力無庸置疑,○八年我的表現超標,如果○九年我還留在原公司,年薪絕對破百萬。但是我的態度、我與人之間的相處,分數大概是不及格吧!
面試坦承缺點,反被錄取
○九年十月,我有機會去第二家外商公司面試。但面試之前,我想,我不能讓之前的教訓白白經過。果然,新公司問我怎麼被裁的?我總結說了一句話:「被裁是我太驕傲及懶散。」
我說,團隊裡,不應該將別人的幫忙視為理所當然,每件事能成功背後都有許多人付出看不見的努力;而我由於之前的驕傲,導致我懶散,懶散的下場,就是任由錯誤的事一直發展下去。
我很驚訝,這樣的坦白是我後來錄取的關鍵。進了新公司,我開始練習不犯過往的錯。我保持一個謙虛的心,每次學會一件事,心裡就告訴自己,就當作還有二○%的部分不知道,這樣就可再多學一點。
然後我開始注重細節,我強迫自己在星期三、五一定要寫報表,並告訴我太太若我沒有寫,就請她吃一客五百元的大餐。也許週間實在太累寫得不完整,或是寫得較粗略,但週末的時候,就可以花較少的時間完成任務。
再來,我利用長官與我一起跑客戶的時候「要求」與他一起吃飯,利用零碎時間多講一點,平常就把要與長官討論的事寫在本子上,甚至一個月以後的計畫都先提出來討論。
變謙虛後,人緣也變好了
我的長官早上九點都會打電話給我,我就勤快一點,請太太提醒我,只要清晨沒有任務,每天就在早上八點四十五分由我打電話給長官,報告當天的計畫。這兩個方法使我與長官的溝通變得比較通暢。
今年的尾牙,和在舊公司的尾牙,我心裡有很大的感受:你能不能融入公司文化,大家對你的觀感如何,是不可能裝出來的。之前的尾牙,沒幾個人與我寒暄、攀談,今年很多人與我聊業務、工作、家庭。這種天壤之別,只有當事人才能感受得到。我想我的改變,應該得到正面的回應了。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