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pf600604/54/1278692373.jpg_###}
台北
西門紅樓前人潮稀落,看不出這是個本該遊客如織的星期天。
紅樓的年代久遠,1908出自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的設計,當時除了現在僅存的八角形紅樓,還有已十字形市場建築。
紅樓就是當時的市場入口。
時至今日,紅樓搖身一變成為結合品嚐茶飲、文化以及創意展演的空間。
可惜不知道什麼緣故今天的「16工房」竟然沒有開放,這個聚集台灣自創品牌的空間裡,匯集了許多有趣又有特色的原創創意商品,16工房所在的位置是當時十字形市場建築的一部份,因為分隔出16個展售空間,所以有了「16工房」的統稱。
{###_pf600604/54/1278692374.jpg_###}
{###_pf600604/54/1278692376.jpg_###}
越過中華路沿著寶慶路,盡頭處就是此行期待已久的總統府。
由遠而近從寶慶路轉進重慶南路,亮眼醒目的總統府此刻巍然聳立在我們面前,縱然內心洶湧澎湃,還是得強忍著不讓往來行人看出這群人有想要尖叫的衝動。
在腦袋一片空白的恍惚裡,隊伍已經走到一半的主塔樓前,腦袋才爆炸驚覺怎麼沒有事先到對面做好拍攝隊伍走過總統府前的準備?
隊伍又不能在這裡停留討論,也不能在這裡做出突然掉頭的突兀舉動,萬一身旁這些駐衛警察憲兵誤會了什麼,說不定我們就上了今天的晚間新聞。
只好走到另一邊的貴陽街再做討論。
{###_pf600604/54/1278692721.jpg_###}
結果就是請隊伍折回寶慶路,再沿著剛才的路線走一次……,我和老石先到對面找好拍攝照片和影片的角度,準備好後再打電話通知「Action」。
不知道是太緊張還是怎麼樣,從鏡頭看過去竟然出現隊伍「整齊前進」的詭異景象,由於實在是太不自然,只好要求從頭再走一次…,只不過當他們再折回寶慶路時,對面的我們都能感受到駐衛軍警已經開始注意眼前這群人的怪異舉動。
{###_pf600604/54/1278692379.jpg_###}
維尼一行人當然也感受到這股不尋常的氣氛,隊伍不自然的行進姿態也就更加明顯……第二次拍攝的效果依然不滿意,甚至覺得比前一次更糟糕……,只是如果冒險再來一次,總統府的憲兵警察大概就要招待我們進去喝茶了。
錯過別具意義的鏡頭讓我感到相當懊惱。
儘管心情變的不怎麼美麗,還是沒忘記和老石幫每個人拍下「到此一遊」的照片,維尼看出我的心事,賣力拉著我一起。
總是會有這樣的時候,讓我忘記「順其自然」也是旅行的一部份。
而要求隊伍來回走了兩趟,只為了「重現」錯過的片段,也實在是個愚蠢的決定。
{###_pf600604/54/1278692381.jpg_###}
{###_pf600604/54/1278692382.jpg_###}
{###_pf600604/54/1278692384.jpg_###}
{###_pf600604/54/1278692388.jpg_###}
府前廣場邊,介壽公園旁矗立一面刻著「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的灰白大理石牆,紀念碑文這樣寫著:
臺灣實施戒嚴期間(1949年5月20日——1987年7月14日 )及其前後,有許多仁人誌士遭受逮捕、羈押或槍殺,時間長達四十多年。此種慘痛事實形成恐怖氣氛,籠罩整個社會,成為臺灣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影響社會發展至深且巨,史稱“白色恐怖”。
昔日威權體制下,統治者高高在上,迫害人權剝奪自由,造成無數生命的隕落、家庭的破碎和種種不公不義,舉國上下遂長期處於不安與恐懼之中。1990年代之後,在國人流血流汗,持續努力下,臺灣走出威權統治,逐漸形成自由民主的社會。
保障人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是民主國家所服膺的普世價值。我們不僅要追求歷史真相,追究責任,更應記取教訓,使執政者不再重蹈覆轍。因此建立紀念碑,祈願臺灣從此成為民主、自由、人權和正義的國家。
{###_pf600604/54/1278692561.jpg_###}
{###_pf600604/54/1278692559.jpg_###}
{###_pf600604/54/1278692560.jpg_###}
{###_pf600604/54/1278692562.jpg_###}
龜龜和宇成專注看著碑文。
紀念碑完成於五年前(2008年)的三月,與總統府遙遙相望,自有其形式上的象徵意義,只是在這樣的形式之外,是否代表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也能夠坦然面對這段歷史?
然後接受、處理、放下?
對現在和未來的執政者來說,比起做到碑文裡的期許,立碑是容易多了。
諷刺的是,歷史有著換湯不換藥的特性,它不會重現,但會重演…,昔日野蠻的迫害和殺戮,如今正包裹著文明的外衣逐步蠶食著所謂的人權、公平與正義。
也許我們唯一能夠記取的教訓就是人們總是善於遺忘,執政者尤為甚之。
{###_pf600604/54/1278692563.jpg_###}
我們沿著凱達格蘭大道,往中正紀念堂走去,眼前正好遠眺台北的101地標。
自由廣場前多到嚇人的鴿群吸引許多觀光客爭相拍照,一個父親為了拍到鴿群飛起的畫面,竟然叫那看起來年紀還不滿十歲的孩子冒險往鴿群裡跑去……。
牌坊上原本的「大中至正」,在2007年政黨輪替之後的去蔣政策下,被「自由廣場」所取代,中紀念堂也被更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
政黨間荒腔走板如跳梁小丑般的政治秀也於焉豋場。
中正紀念堂的設計者楊卓成,他的另一個知名設計建築就是圓山大飯店。
{###_pf600604/54/1278692395.jpg_###}
{###_pf600604/54/1278692397.jpg_###}
{###_pf600604/54/1278692564.jpg_###}
{###_pf600604/54/1278692727.jpg_###}
中正紀念堂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點,莫過於它如同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建築形制,原名大中至正門的牌坊正是帝王陵寢所使用的「五門六柱十一樓」規制,相較於位在大陸南京的中山陵三門四柱三樓顯然高出許多。
從空中鳥瞰,通過牌坊後中軸線瞻仰大道(神路)兩側分別就是如同東西配殿的國家劇院和音樂聽,後端的中正紀念堂主體,又類似天壇和陵墓封土上方城明樓建築兩者的總和。
用氣勢磅礡來形容中正紀念堂並不為過。
外觀藍白相間的色調,象徵的是中華民國國徽-青天白日,至於讓人爬的上氣不接下氣的89階階梯(含5階大廳階梯),代表的是蔣中正享壽89歲。
紀念堂正堂天花板上的青天白日國徽藻井,在燈光的映襯之下顯得既莊嚴又肅穆。
{###_pf600604/54/1278692566.jpg_###}
{###_pf600604/54/1278692567.jpg_###}
正堂裡最吸引目光的,不是端坐在中央後方的蔣公銅像,而是直挺站立在兩旁的儀隊。
看見聞風不動的儀隊禮兵,維尼問了許多人都會明知故問的問題:「他們到底是真人還是假人?」
一開始維尼傻傻分不清楚,看他們的制服穿著誤以為是憲兵,我連忙糾正她:「這是儀隊,不是憲兵。」當過兵的老石和宇成也趁機來個機會教育,告訴維尼憲兵和儀隊有什麼不同。
{###_pf600604/54/1278692728.jpg_###}
可能是她印象裡,憲兵的形象就是戴著白手套穿著筆挺軍服,也沒注意到眼前的空軍儀隊服裝顏色和憲兵差了十萬八千里。
正堂裡的遊客很多,原本打算離開…,這時卻見到遊客一波接著一波往這裡走來,從他們的對話裡才知道是為了趕上觀賞儀隊的交接儀式。
心想既然這麼剛好碰上整點的交接時間,不留下來看看未免可惜。
隨著交接時間一分一秒逼近,周圍的遊客紛紛手持相機做好萬全準備,大家都交頭接耳在猜測交接的禮兵會從哪裡出現,最前排的大陸遊客更是興奮莫名,不斷叫嚷著哪裡可以找到拍照的好位置。
{###_pf600604/54/1278692730.jpg_###}
{###_pf600604/54/1278692729.jpg_###}
站在人群中觀察周圍各種引頸期盼的表情實在太有趣,直到看見手機相機此起彼落紛紛舉起,才知道原來是禮兵出現,交接就要開始。
遊客屏氣凝神關注禮兵每個精準劃一的操槍動作,有時不免要為高難度的演出捏一把冷汗。
透過攝影機鏡頭看見交接的一舉一動,同時瞄了一眼站在前頭的龜龜、老石和維尼,看見三個人驚呆了的表情,才知道這三個人完全忘記拍照這件事。
經過提醒三個人才恍如大夢初醒。
這段插曲成為我在往台北車站的路上,調侃他們的話題。
台北到了,代表我們的旅行將要暫時告別西半部往東部前進……,愈往東走,每次的交通往返也就需要愈來愈多的時間,東部的路程少了西部的便利,多了更多的不可預知,也多了更多看海的日子。
{###_pf600604/54/1278692352.jpg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