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點30分,天信茶廠。

一股帶有茶葉香氣的味道,伴隨著暖烘烘的熱風撲鼻而來。

剛踩進萎凋場,茶香味道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但這股茶香卻還帶股青澀的青草味,萎凋場比兩個籃球場加起來還要大,上方是用透明塑膠纖維鋪成的屋頂,好讓日光能夠透射進來。

地面上鋪著好幾塊麻布,上面鋪滿了剛採收下來的茶菁,我們必須脫了鞋子才能走進來,為的是怕踩壞了茶菁。

大叔拉開地上鐵蓋,出現了一個一層樓深度的坑洞,這個坑洞直通樓下的「室內萎凋場」,我們五個人加上捲捲頭大叔同時拉起地上的麻布,把曬好的茶菁包起來丟進坑洞裡,好進行接下來的步驟,空出的場地正好鋪上剛剛運送回來的茶菁。

「這個叫做日光萎凋!」捲捲頭大叔捧起茶菁,邊說邊把茶菁灑落到白布上。

利用日光照射所產生的溫度,讓茶菁進行蒸發作用,散失一部分的水分,依照茶種的不同,日光萎凋的時間從十到三十分鐘不等,在這段期間,必須經常翻動茶菁,受熱均勻同時加速水份的蒸發,讓葉梗的水分擴散到葉面,這個過程有個生動的名稱「走水」。根據茶菁老嫩程度的不同,翻攪茶菁的力道也要跟著調整。








 

 

看似簡單的動作,捲捲頭大叔灑起茶菁的動作流利而順暢,灑出的茶菁均勻地散落在麻布上,我和阿水、麵包有樣學樣,卻灑的七零八落

「頭家說等一下要泡茶請你們!」大叔說的是從我們來到茶廠時,就一直在一旁看著我們的老伯,他就是天信製茶的主人-永治伯,但這時候他已經不見,應該是泡茶去了。。

從採收到製茶,到成為可以泡出一壺好茶的茶葉,需要多久時間?

答案是「兩天一夜」。

經過「萎凋」之後的茶菁,到了晚上進行「炒菁」,隔天一早再進行「揉捻」、「乾燥和烘培」的程序,完成所有步驟時通常已經是第二天的夜裡,產量大時,所耗費的時間相對增多。

製茶的每一道過程,可以說是塑造茶葉個性和品性的過程,每一道程序都是一門學問,一種專業;透過每個階段觸摸的手,讓鬱鬱沉睡的茶葉,逐漸悠悠轉醒,發散出蘊藏的濃郁香氣,然後隱藏起來,只留下淡淡餘韻芳香,,直到接觸到滾燙熱水的那一剎那,隨著緩緩抒展開來的茶葉,清洌的茶香也隨之飄散開來

「茶葉,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捲捲頭大叔是這樣說的。

此時我的心裡也正思忖著該不該改變下午到奮起湖的行程,留下來看完整個製茶的過程。

適合種植茶樹的海拔,是在八百公尺到一千兩百公尺之間,梨園寮的海拔,大約就是適合種植的最低海拔高度,茶葉的價格隨著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大致來說,海拔愈高的茶葉品質愈好,價錢也愈高。

「恁有聽過魯冰花嗎?」我想起了這部多年前的經典國片,講的正是採茶人家的故事。

捲捲頭大叔先是一怔,然後大笑著說:「ㄏㄡˋ!那個是電影啦!」

「真的有魯冰花這種花嗎?」

「嘸啦~~~哪有什麼魯冰花?那只是一齣電影ㄟ名字而已啦。」捲捲頭大叔擺擺手,翻動著剛剛灑下的茶菁。

我一直記得電影一開頭就提到魯冰花這種生長在茶樹邊的植物,也一直認為茶園裡會有魯冰花,但大叔肯定地告訴我:「沒有魯冰花!!」

在網路的搜尋裡,我終於確定,「魯冰花是存在的」。

魯冰花,羽扇豆(Lupinus spp)一年生草本植物,以黃花羽扇豆及蘭花羽扇豆兩者為主,原產南歐………..

它的花語是「母愛」。

原生種的魯冰花經常生長在鄉間小道或是貧脊的土地、山坡,花朵凋零之後被農人當作花肥,也是茶農作為茶樹最好的肥料之一,因為它刻苦耐旱的天性,以及「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犧牲精神,許多客家人視魯冰花為「母親花」。

很傳神,也很貼切。

 



 

 

這部改編自鍾肇玫原著的《魯冰花》,描述一個生長在貧苦茶農家庭,卻擁有藝術天份卻不性早夭的小男孩故事,黃坤玄飾演的這個小男孩最後因為肝癌去世,留下傷心的父親和姊姊,無限的惆悵和遺憾;有這麼一幕,是姐弟倆人和父親在茶園裡抓茶蟲的畫面,茶農父親黝黑枯槁的面容和焦急不安的表情,到了今天我一直沒能忘記。

往往這一頭剛抓完,另一邊早就抓過的茶樹上又出現茶蟲,茶蟲不斷啃噬小男孩一家三口賴以維生的茶園,也啃蝕著一家人的夢。

「為什麼這裡的茶葉都沒有蟲?」我抓起一把茶菁,問捲捲頭大叔。

「如果看見蟲ㄏㄡ,這茶也免挽了(這茶也不用採了)!」

「有蟲就不用採了?」

「應該這樣說啦,現在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需要靠農藥,包括茶葉。」用農藥抑制蟲害,已經是一種通則,差別在於用量的多寡和效期的長短。

捲捲頭大叔接下來所說的,也應該算是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效應。

「卡早阮這邊ㄟ菁仔(檳榔),從來嘸免灑農藥,但是近來整個地氣攏變了,卡早阮們這邊很冷的,但是近來開始反燒”…。」最近這幾年,這裡的氣溫一年比一年高,農作物病蟲害也增加許多,連一向不需要特別照顧的檳榔樹,也必須依賴農藥除蟲

「卡早阮們這邊很涼的……。」今天雖然是陰天,但室內的溫度也開始變的悶熱,我記得鹿麻產的瑞長伯也曾說過:「卡早阮這裡ㄟ下霜ㄋㄟ」。

海拔比這裡低的鹿麻產都曾經降霜,可以想見這裡的氣溫改變有多大。

氣溫的改變,捲捲頭說了件有趣的事;以前在這裡裝冷氣是會被罵「神經病」的,但現在不但冷氣裝的普遍,連理當氣溫低的晚上,也必須開冷氣睡覺。

很傳神,也很沉重。

除了氣候的變遷,來自越南、印度和大陸茶葉低價進口,也衝擊著茶農的生存空間,可笑的是這些進口的茶葉,許多是出自於從台灣出走的茶農手裡。

萎凋場裡,茶菁散發出來的青澀茶香,似乎影響了我們身體某個部份的感覺,大叔說這種味道叫做「ㄘㄟˋ」的「臭菁味」,製茶過程中茶葉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會刺激胃酸的分泌促進腸胃的蠕動。

「所以做茶ㄟ人,很容易肚子餓。」他說晚上炒茶(炒菁)的時候,是臭菁味最濃的時候,所以炒茶的師傅最容易餓。

我想我們已經明白,茶葉的味道,讓我們感覺不對勁的地方是哪裡了。

「金萱!?」

到這時候我們才明白,所謂的「二七仔」,指的就是「金萱茶」,二七仔的名稱是來自於台灣茶葉試驗改良品種-「台茶二十七號」(北部地方稱為台茶十二號)。

「大叔喔不,大哥,恁有名片某?」

「有諾~~~~!!阮賣茶ㄟ當然有名片!!」

捲捲頭大叔,名叫陳汶錦。

上面除了印上的電話號碼,他還幫我們補上行動電話。

捲捲頭大叔,名叫陳汶錦;太太姓江,來自苗栗,她笑說當初是她自己跑來「追」汶錦大哥的。

一旁汶錦大哥聽見了,不好意思搔著一頭卷髮笑著說:「嘸啦~~~追來追去,追來追去的啦。」

 

 

 

經過日光萎凋的茶菁,會送到樓下進行接下來的「室內萎凋」。

金萱和烏龍這類「半發酵茶」,主要的發酵作用都是透過萎凋這個步驟來進行,新鮮的茶菁在經過日光萎凋之後,一連串的化學和物理變化正持續在小小的葉片當中進行著,因為發酵而逐漸甦醒的茶葉,緩慢地散發出沔郁清香的味道;成品的品質、色澤和味道,萎凋過程水份變化的控制,有著絕對的關係。

這裡的萎凋室是透過冷氣來調節溫度,經過日光萎凋之後的茶菁,來到這裡可以享受冷氣的涼爽,舒服地等待接下來的浪菁過程;每隔一段時間,還會有人來翻動這些茶菁,幫它們「馬殺雞」;正如汶錦大哥說的,這裡的製茶設備確實「先進」,萎凋的茶菁均勻灑在紗網上,就可以用電動升降的方式把紗網整片昇起送進一旁的鐵架裡分層擺放,節省不少的空間和人力。

永治伯邀我們到家裡喝茶,泡的就是二七仔-「金萱茶」。 

金萱的茶色清澄,入口的滋味卻很甘醇。

「啥米味?」永治伯瞇著眼睛問我們。

「ㄟ….很好喝。」

「不會苦澀,很甘甜。」

老實說,從喝下這一口茶到能夠品嚐出個中滋味,我們的修為實在有限。

永治伯露出有些失望的表情,為我們每個人再斟上一杯茶。

「擱喝看嘜?」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這一口茶和剛喝的味道有了一些不同,但我說不出茶香裡那種熟悉卻又很難形容的味道。

「好像有……牛奶味。」麵包說的很小聲,但我們都聽見了。

「對啦!!安ㄋㄟ就對啦!」永治伯開心地拍著大腿。

他要我們發現的,就是這金萱茶湯特有的奶香味道。

 

 

 

「做茶,沒有你們想的那樣簡單,每一個過程都需要技術,每一個過程都不能馬虎。」

「做茶和做人一樣,攏愛認真。」

永治伯用有些生硬的國語對我們說著。

烘培完成的金萱茶葉捲曲成一顆顆小巧的茶球,焦黑的顏色當中泛著青綠,揉捻過程的功力如何,看茶球的形狀就知道;沖入熱水之後,捲曲的茶球會慢慢舒展開來,最後還原成原來片狀的茶葉,這時候的葉片是青黃色。

一個完整揉捻的過程,永治伯說:「至少需要十個小時的時間。」

「為了要把茶菁揉成眼前這個半球狀的茶葉,竟然要花上十個小時?」

永治伯的茶廠,每年茶季總會有許多來自屏東、台南、嘉義等地的大學生來這裡打工,主要的工作就是「揉捻」。

很巧的,71歲的永治伯也是欣怜「嘉義大同國小」的老學長,19歲那一年舉家遷搬到這裡來,當時這一帶種滿了杉木和竹子,大約在25年前才開始有人在這裡種茶葉,對外的交通完全依賴「阿里山線」,而且是「雙日出,單日進」。

「什麼是雙日出,單日進?」

當時的火車並不如今天這樣便利,主要的作用是運送從阿里山上砍伐下來的樹木,至於客運業務通常是採用「隔日開行」的方式,如果要到嘉義去辦事,通常得搭雙日才開行的客車「下山」,隔天才搭乘單日開行的「上山」列車回來。

他還記得,當時從這裡出去的村民,最常投宿的就是位在今天嘉義東市場附近的「海山旅社」,現在當然是不在了。

在那個冒著陣陣黑煙的蒸氣火車年代,火車的速度相當緩慢,遇到爬坡路段,「攏ㄟ塞下去放尿才擱爬上來(都可以下去撒泡尿再爬上來)」,當永治伯描述這段令人莞爾的畫面時,欣怜轉頭對我說:「跟俊良大哥講的一模一樣ㄋㄟ!」

這時我才想起,鹿麻產的俊良也曾經這樣形容蒸氣火車「慢」的程度,由此可見,當時火車的慢,不但有目共睹,也是許多人對蒸氣火車的深刻記憶。

這時候,我們杯子裡的茶已經換成烏龍。

和金萱淡雅的清香不同,烏龍的香味來的更濃郁而直接。

「恁在喝老茶喔?」溜進門喝茶的汶錦大哥問。

「來,這是什麼?」欣怜端起了桌上一杯茶,想要測試看看茶葉達人的辨識功力。

「烏龍!!」看了一眼茶湯,汶錦大哥毫不思索地隨口答出。

「這個咧?」

「二七仔!!」

「啊這個咧?」

「騙肖耶~~這是白開水啦。」一陣笑鬧之後,我想到汶錦大哥剛剛提到的新鮮名詞。 

「什麼是老茶?」

「阮攏說是老紅茶,喝起來嘸啥米滋味,但很好喝。」

汶錦大哥說的「老紅茶」,其實指的還是金萱茶,但是烘培和保存的時間都比一般茶葉來的久,沖泡出來的色澤呈現紅褐色,所以習慣稱作「老紅茶」,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老人茶」。

還沒來得及問汶錦大哥「老人茶」的由來,永治伯已經從房裡拿出一包用塑膠袋層層包起的茶葉,雖然同樣是金萱茶,但是茶球的體積明顯比我們剛才沖泡的金萱茶葉來的小,顏色也呈現發亮的黑褐色。

這些黑的發亮的「老茶」,永治伯說:「有十多年了。」

保存十多年的「老茶」,會是什麼樣的滋味?

汶錦大哥不斷提醒我們,老茶不常見,一般少有人能夠喝到純正道地的「老茶」,在市面上可以購得的老茶價位也比一般茶葉高了許多。

「一斤七、八千。」這是永治伯告訴我們的價位,當然,這時候我們已經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說起老茶,大多數人最常想到的就是市面上一塊塊大餅狀的「普洱茶」,卻少有人知道「台灣老茶」絕不比來自中國的普洱遜色。

在普洱風行於台灣之前,「藏茶」的風氣就已經存在。

「藏茶」,有消費者自行收藏經過挑選的好茶葉,或者說是「存茶」,也有茶農或是茶商特意留下,或者是未清的存貨。

經過長時間的儲藏,這些茶葉就成為所謂的「老茶」。

深黯茶葉特性的茶農或是茶商,會在儲藏之外再加工處理,透過焙火烘培將老茶的風味更進一步提升、改變。

 

 

 

除了基於銷售獲利的考量而不斷儲存的老茶之外,許多人還是將「老茶」視為「私房茶」。

永治伯泡出的老茶,茶湯顏色就像紅茶一樣,卻比紅茶的「紅」多了一些艷麗。

我們每個人都喝了一口,卻沒人說的出是什麼樣的滋味。

味道其實和普洱很相似,但我不知道這當中帶有的一絲「炭焙」風味是不是這金萱老茶的特色之一,再則,比起一般的金萱,老茶似乎多了許多「厚」度,一種「層層相疊」的沉郁口感,甚至,對因為飢餓而開始不安分的胃,也起了安撫的作用。

老茶的滋味,我想是來自於陳年累月的焠鍊和醞釀,消去了原本清冽又略帶侵略性的口感,化成深沉溫和的陳年滋味

人,好像也是這樣;也好像,應該是這樣。

時間的焠鍊、醞釀和沉澱,累積出一個人或是一杯茶的厚度、深度,以及,安撫人心的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橘英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