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pf600604/52/1264547615.jpg_###}
無心插柳
很奇妙,一進入三義,不但氣溫降低,就連眼前都變成白霧茫茫的一片。
人們稱苑裡是紅磚故鄉,說到三義的時候都稱它為-「霧鄉」。
台灣的西部在冬天到了尾聲,春天即將到來的時刻,濕暖的空氣會從海面流入陸地,形成所謂的平流作用,這些濕暖的空氣如果流過較冷的海面或是陸地,低層的空氣就會凝結成平流霧,尤其是夜晚因為輻射冷卻的作用,就會形成能見度更低的平流輻射霧。
加上三義算是地勢較高的台地,鄰近地勢較低的的地方所看見的「雲」,飄到這裡就是「霧」了。
{###_pf600604/52/1264547617.jpg_###}
經過半個小時路程,我們已經來到木雕博物館的停車場,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三義木雕街。
可惜時間來到中午,木雕博物館的吸引力比顯然抵不過一個香味四溢的攤位,飢腸轆轆的眾人早就在放下背包之後就迫不及待圍著烤香腸攤位流口水。
攤位招牌上斗大的「草莓香腸」詢問度極高,每個人都想知道香腸裡是不是包著草苺?
老闆說香腸內餡加的是草莓釀的酒,可別誤會是把整顆草莓包進香腸裡。
其實不管有沒有草莓,這些傢伙早就不打算錯過嚐鮮的機會,所以沒等老闆講完,就已經迫不及待掏錢要老闆幫每個人都來一份大腸包小腸。
熱呼呼的草莓香腸,沒有香腸慣有的肥膩,反倒多了一股淡淡的酸甜滋味,擔任配角的米腸塞進少許酸菜,裡面包覆的糯米口感並不特別突出,想必是為了不想搶去香腸的風采。
{###_pf600604/52/1264547625.jpg_###}
{###_pf600604/52/1264547623.jpg_###}
{###_pf600604/52/1264547622.jpg_###}
{###_pf600604/52/1264547629.jpg_###}
{###_pf600604/52/1264547631.jpg_###}
{###_pf600604/52/1264547353.jpg_###}
{###_pf600604/52/1264547356.jpg_###}
走在廣盛村的巷道裡,偶然看見住家門楣上的「穎川堂」。
「你們猜這戶人家姓什麼嗎?」我問。
這時候每個人一邊搖頭說不知道,一邊仔細觀望這棟房子藏有什麼玄機。
沒多久又陸續看見「隴西堂」、「彭城堂」、「西河堂」、「江夏堂」…,究竟這些名稱和姓氏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沒人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只是隱約猜測這些名稱都有個相對應的姓氏。
這是「堂號」。
{###_pf600604/52/1264547641.jpg_###}
{###_pf600604/52/1264547643.jpg_###}
{###_pf600604/52/1264547644.jpg_###}
{###_pf600604/52/1264547647.jpg_###}
我們的老祖先告訴我們「飲水要思源」,所以也必須要後代子孫知道自己的祖先來自於哪裡。
於是他們設計了「堂號」這個家族標誌,傳遞為人處事最為重要的道理-不忘本。
古代的行政單位是「郡」,其下就是「縣」,這道理和我們今天的「縣」、「市」、「區」、「鎮」…行政單位劃分是相同的,老祖先們便以郡或縣的名稱做為姓氏的堂號。
時代的變遷,也使得堂號傳統的保留受到很大的挑戰,在這方面,客家人對於堂號保存的意識是很高的,至少從我們在三義這裡所見的狀況就是如此,客家人把掛起的祖先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
同樣的一個堂號,有時對應著不只一個姓氏,同樣的,一個姓氏也不見得只對應一個堂號,這些都和各族群因為通婚、遷徙…等因素有關,有尤其是在戰亂連年的時代更是如此。
比方西河堂,既是林姓也是毛、卜、卓…等姓氏的堂號,林姓的堂號,除了常見的西河堂,還有濟南、九牧、崇本、善慶、林本…都是林姓的堂號。
拜網路的便利所賜,今天的我們要從自己的姓氏堂號尋根朔源,已經有著比過去更多的線索和資源,或許在尋覓的過程裡,那些你不曾留意的人事物,都會開始讓你覺得無比親切而真實。
{###_pf600604/52/1264547645.jpg_###}
中正路上,明明木雕街遠在另一頭,這裡卻是車多人擠,想要走進幾家看起來還不錯的餐館(這裡的麵館好多),店外長排的人龍嚇的我們只好低頭繼續往前走,有家麵館的店名很討喜,就叫做「金榜」,這時我想到團裡三個高三準畢業生,明天就要考學測,心想不如從這個金榜開始,在今天沿途湊出她們三個人的名字加上金榜題名、考試加油幾個字,拍成一系列的照片上傳到臉書,也算是我們這些學長姐給小學妹們的一點祝福。
因為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店排滿了遊客,所以我們特別挑了一家不算起眼也不會太多人的麵店,才能夠趕快處理完中午的民生問題,把握時間繼續往北前進。
{###_pf600604/52/1264547648.jpg_###}
{###_pf600604/52/1264547650.jpg_###}
{###_pf600604/52/1264547652.jpg_###}
{###_pf600604/52/1264547654.jpg_###}
{###_pf600604/52/1264547655.jpg_###}
在路上遇到兩個騎機車的女生,問我:「三義車站往哪裡走?」剛好我隱約記得從木雕博物館那裡出來的時候,有人說三義車站就在那個方向,於是我毫不考慮地指了我們剛走來的方向,肯定地告訴他們車站就在那邊。
誰知道往前走沒多久,差不多到了消防隊附近,就看到三義車站的路標指的是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
心想這下慘了,知道走錯路的兩個人會不會趕上來找我拼命!?
幸虧一直走到三義車站,沒看到那兩個女生騎車追上來……,咦!?難道是一路騎到台中去了?
在三叉河的碑石找到金榜題名的「題」字,三叉,可是三義的古地名呢。
跨過高架橋以後,本來在右手邊的鐵道變成在左手邊,也算是離開三義市區了。
{###_pf600604/52/1264547660.jpg_###}
{###_pf600604/52/1264547658.jpg_###}
{###_pf600604/52/1264547662.jpg_###}
{###_pf600604/52/1264547668.jpg_###}
經過停在路旁的小貨車,我忽然眼睛為之一亮:「土芭樂!!」
這種土芭樂的體積遠不如泰國芭樂的碩大,香氣卻較泰國芭樂更為濃郁,也更有芭樂的味道。
在我們的童年記憶裡,芭樂的味道往往是帶有野性的酸澀滋味,很少感覺到它是甜的,因為當時的小孩並沒有等待它成熟的耐性。
雖然只能對著柑仔店裡琳瑯滿目的零食甜點流口水,卻能在以住家為中心點幾百公尺的範圍裡,清楚知道每種野生果子的位置和熟成時期,但在僧多粥少,需求量大於供應量時,往往就是氣急敗壞的農夫追著野孩子叫罵場面頻繁出現的時候。
趁著一一長大的我們離家的時間愈來愈長、愈遠,田園荒蕪,樹林被砍伐,水塘、土溝被填平,空地鋪上厚厚的水泥,蓋起高高的樓房、大大的停車場,至於那些曾經在野地和院子裡昂首伸展的土芭樂樹都一一消失不見,偶爾見到也都只是意興闌珊,枝葉佈滿灰塵隱身在角落或是荒地雜草堆裡,彷彿害怕自己一旦被發現,就會難逃被刀鋸鐵鏟糾纏的命運。
更何況,還有貪戀那果實酸澀的小鬼嗎?
{###_pf600604/52/1264547670.jpg_###}
{###_pf600604/52/1264547674.jpg_###}
{###_pf600604/52/1264547676.jpg_###}
{###_pf600604/52/1264547679.jpg_###}
小貨車上的土芭樂顯然是經過一番精心的栽培,才會有型態那麼漂亮,顏色那麼飽滿的果實,一顆顆頭小尾大,帶著深綠的誘人色澤。
貨架上還吊掛幾包讓人垂涎的醃漬的土芭樂、紅心芭樂、紅肉李和鳥梨仔,只可惜我們的行囊禁不起這麼多的重量,只能每人挑選一顆新鮮土芭樂帶著上路。
小貨車的土芭樂多了點甘甜的滋味,少了點那讓人懷念不已的酸澀味。
土芭樂的滋味,不會只有我一個人懷念著,我覺得一個人無論走的多麼遠,長的多麼大,總會掛記著開始的地方和原來的自己,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首當時的歌,當時的故事和當時的味道,來勾引起埋藏的太深的記憶罷了。
{###_pf600604/52/1264547678.jpg_###}
和土芭樂邂遘之後的路上,樟樹和樟腦油工廠成了主角。
你可能想不到,三義的樟腦、木雕和因勝興車站而廣為人知的舊山線三者之間有趣的關係。
因為地形氣候適合樟樹生長,三義的樟腦產業在清朝到日治時期逐漸形成,既然要發展樟腦產業,那麼大規模砍伐樟樹就不可避免。
日治時期為了開發樟腦,運送樟樹,日本人不惜建造了海拔最高、坡度最陡、彎曲半徑最小的鐵路,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舊山線鐵路」,這條鐵路上
{###_pf600604/52/1264547680.jpg_###}
{###_pf600604/52/1264547681.jpg_###}
{###_pf600604/52/1264547683.jpg_###}
人氣最高的勝興車站,原名叫做「十六份」,十六份什麼呢?其實是當時的十六座蒸餾樟腦的爐灶,從這裡就不難想像舊山線當時的榮景。
大量砍伐之後,具有經濟價值的樟樹被一車一車運走,留下滿山遍野的樟樹頭。
這些被棄置的樟樹頭在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外加蟲蟻的啃食之後,竟意外造就了如同鬼斧神工般的奇木藝術,經過加工的樟樹頭讓醉心於禪風的日本人大為驚艷,無心插柳地拉開了三義木雕的序幕。{###_pf600604/52/1264547684.jpg_###}
留言列表